現今隨著科技推陳出新,市面上冰箱的品牌跟種類越來越多,從一開始無所不有的單門、雙門到後來三門、五門的多門冰箱,和對開方式,還有不一樣於傳統採用上層冷藏而下層冷凍的結構,再到美型、窄身構造等多層面。網路上分享文諸多,想添購冰箱但是又不清楚該怎麼選擇單門、雙門甚至於三門以上的多門冰箱嗎?透過本篇文章解析與分享,令你知道冰箱品牌與類別的挑選選購關鍵!
變頻和定頻的差別
變頻冰箱: 壓縮機和馬達可以以低效率常態運轉,運轉較安靜但是否真能省電?不同品牌之間也會互相比較,其中是否確實有區別?消費者各持不一樣的意見、做出各種各樣的分享,且隨著使用習慣不同冰箱則有不相同頻率的運行方式(如:急速冷凍功能),形形色色品牌的變頻冰箱縱使標榜安靜省電,但是有計劃維修及價格通常比較不低等問題。
定頻冰箱: 壓縮機跟馬達就唯有「運轉」與「停止」兩種狀況,只要溫度不夠就會立刻運轉,所以常常聽見馬達聲,檢修較變頻冰箱簡單;假如有預算問題抑或是品牌迷思,引發難以做出客觀的分享,其實只要維持冰箱整潔、食品切忌塞過多、開門時間不要太久,無論拿來做比較的是哪種品牌的冰箱,皆可以達到節能功效。
單開雙門/多門冰箱跟雙門對開冰箱的介紹
單開雙門冰箱
具體而言最主流的冰箱採最基礎的冷凍+冷藏分開的配置,冰箱體積從200L到600L都有區間十分龐大,如果預算不多並且也沒甚麼特別需求的話,入手這類型的冰箱事實上也夠了,價格經常落在25,000上下,一些大大小(500L以上)會超出30,000,國產跟韓系品牌則有些20,000以內的選擇
單開三門/法式四門冰箱
這種類冰箱算是現在覺得CP值的冰箱,上冷藏中下是蔬果跟冷凍,蔬果獨立儲存的優勢非常多,只要實現肉類盡快吃完/冷凍起來長期放,這種類冰箱可說便宜又實用,所謂的法式(french door)具體而言便是上方的冷藏是對開,經常會比一致規格的單開三門貴個2,000元左右,除非你的走道十分狹小,不然購買三門便充足了,價錢時常落在30,000-40,000,也算是最符合一般家庭的冰箱預算,國產有更便宜一些的選擇,不過國際台製應該算是這類型之中兼備費用與功能的好選擇
雙門對開
前一段介紹的法式(french door)對開首要是指上方的冷藏為對開的,而一般雙門對開冰箱常常設計會是左邊冷凍右邊冷藏。這類別冰箱特點就是體積十分大,體積也相當大,至少就700L起跳,比對多門頂級規章都還大,對於歐美那種房子大常常兩個星期屯一次貨的人來說,選購這樣一台可塞滿的冰箱相當有信任感,但在台灣這種購物方便並且地狹人稠的地方,便認為比較還好,價錢非常容易超過50,000,甚至於100,000以上費用的冰箱也不在少數
冰箱容量的挑選
冰箱針對大家庭到單身小套房皆會有不同容積與尺寸的設計,
在入手冰箱時經常會不瞭解該怎麼樣比較,
整體而言我們可根據使用人數來選擇冰箱容積跟尺寸大小。
這邊提供一個能推算出大概需求的算式:
買冰箱體積=70L(每一個人)×家族的人數+100L(常備食品)+70L(備用食物)
2個人以上的冰箱尺寸比較
△大家庭(超過5人):500L以上
建議直接入手500L以上大尺寸的雙門、三門以上的冰箱,以供給足夠的儲存空間與多樣的使用方法。
△一般家庭(3至4人):400到500L
建議可買400-500L左右的雙門冰箱,再基於住所的空間佈局來選擇適合的冰箱尺寸。
△新婚、夫妻2人生活:200到400L
可按照是不是時常開伙或外食,來挑選200-400L左右的雙門冰箱和合適的尺寸。
1個人的冰箱尺寸比較
△1人生活(開伙):150至200L
除了冰箱尺寸之外也要注意自己對食品冷藏又或是冷凍的需要比例,推薦購買150-200L左右的雙門冰箱。
△1人生活(不開伙):150L以下
不開伙的話建議入手150L以下的小尺寸冰箱便好,製作成小尺寸也不會占用太多空間。
冰箱的省電技巧
1.食物應先冷卻降低溫度之後再放入冰箱避免白費冷能,就算冰箱是熱門分享的品牌也一樣。
2.依據相關分享文所述,冰箱存放別超出八分滿,以免阻撓冷氣流通促成負擔過重。
3.冰箱應避免放在陽光直射抑或是趨近熱源的地方。
4.取得食物時盡量降低開關門次數和時間,且應時常維持密閉的狀態,若門磁條破損需馬上恢復。
5.冰箱四周維持一定空間以提升散熱效用與運轉效能,關於需要保持多少空間,能參考其它相關的分享文。
6.不管網友分享的品牌有多好,冰箱的冷度都不要設置太低。
總結來說平常生活作息會變更人使用冰箱的習慣,變換習慣也意味著關於冰箱規格的需要會有所不同,
因此選擇冰箱時除了參考別人的評價心得文之外,也要衡量自己平常的生活作息與方式,
不論是冰箱大小、品牌、效能、雙門或者是多門,從各式各樣不同的評比心得文中尋找到真正契合自己的需要,
相信一定能買到一台品牌可靠且效能令人滿意的雙門或多門冰箱!
更多閱讀
[心得] 冰箱的選擇過程與最後是買國際牌- 看板E-appliance
No Comments Yet